5月4日上午八点半,开云网页版组织进行了2015年度科技立项的结项答辩,本次答辩在中心校区知新楼C座量子报告厅进行,共有18个小组参加。赵明磊、李茂奎等老师担任了本次结项答辩的评委。
答辩流程为小组展示5分钟,评委提问2分钟。各小组的结项展示按抽签次序在规定时间内有序进行。各个小组主要从研究背景、项目进度、项目方案、项目成果等方面进行展示。研究“微信与单片机(测温湿度)信息传递”小组,他们研究的是单片机的应用。通过单片机的程序输入与微信相连,并自己编写了手机程序,能够及时显示当时的温湿度。小组还拿出了实物进行了实际操作。获得了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还有小组研究的是“钛酸锶钡基陶瓷的电卡效应”。该小组着重强调了烧结过程中,如何使结构更加致密这一问题。虽然从理想角度考虑,需要一方面提高热容,一方面提高电感系数。但薄膜材料的电感系数的提高又会导致热容的降低,从而产生矛盾。最终经过分析选择了块状材料。在为什么选择钛酸锶钡的问题上,该小组从特性,环境友好度,以及应用价值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阐述,老师赞扬了他们的展示水平。研究“激光液相可控合成SnS纳米空心材料及光吸收特性的研究”小组,则凭借每周多达八至九个小时,长达半年的实验室的工作,收获了不错的成果。该成果在应用与吸附工业以及处理污染水源的二次进化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小组成果已有SCI论文发出,影响因子为3.84。



大部分小组的结项报告有理有据,准备充分,可以感受到他们在科技立项中做出的努力。但也有一些小组的答辩结果不是很理想。
每组展示结束,评委老师都会对该小组就展示过程的细节提出疑问。评委老师还就同学们在选题做题的过程中,理论基础普遍研究不充分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了同学们在科技立项中兴趣点太多,但实际研究不够透彻的问题。最后根据每个小组答辩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排序。

科技立项主要是为了锻炼同学们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让本科生也能了解到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科研的魅力。“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希望同学们能再接再厉,做出自己的成果。(文/朱政纲 图/薛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