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电子网络的高速发展与普及,许多大大小小的竞赛除了设置专家评委投票等线下投票方式,还另外设置了网络投票的线上环节,越多来越多的网络票选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这几年来不少主办方都采用了这种比赛方式,例如第八届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赢在广州”第五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大学生在线第五届百佳青年、第四届江苏省“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等。这些比赛的参加者主要为大学生,比赛类型也十分广泛,包含创新科技类、人文素养类、艺术文艺类、学生综合评价等。有的竞赛以网络投票情况为唯一评判标准,有的则是线上线下评比一并进行,一般以加权的形式综合评判。
线上投票的方式给广大投票者带来了便利,也使主办方能够在更为宽广的人群中选出支持率最高的选手,更具普遍性。但是由于网络是一复杂庞大的环境,由于预防机制的缺失,滋生了在此类比赛中利用个人关系请求他人投票甚至在网上购买票数行为。
首先我们通过社会问卷调查发现线上比赛的公平性难以保证,88%之多的投票者对线上所得票数所占总成绩比重是不清楚的,全然认真地投票的人数仅只有20%,我们还里哦阿姐到有大约42%的网友对这类比赛持不认可的态度。我们担心这种不公平的比赛会影响参赛者的心理,特别是针对于我们这种初步接触社会的大学生,如若多次参与这样的竞赛,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心理和个人价值观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我们发现有将近一半的选手认为,投票者在点赞时没有关注自己的作品会使自己伤心,而另一半的同学则认为无所谓。由此反映出网络投票中的一些不规范操作对于参赛者的心理产生了一定影响,并容易导致参赛者对此类比赛的不信任,对自己丧失信心。并且,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大学生中,只有12.57%的人认为网络投票的标准是看作品质量,其余的人或多或少都认为网络投票看的是社交能力,拉票能力,并不能真是的反应选手的实力。可见我们的担心是存在的,参赛选手们会或多或少,或重或缓地受到网络投票不公平性的影响。
归根到底是投票环节出了岔子,经院油纸伞比赛负责人是这样说的“现在微信上投票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行为,当然我们知道它会存在一定的拉票行为,但是另一方面来讲的话,它也拓展了活动(范围),让更多人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所以觉得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比赛的公平性。考虑到可能会出现质量不太行但通过拉票获胜的情况,所以我们控制了微信上投票分值的比重,只占初赛成绩的10%;另外,我们知道拉票它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那我觉得也可以通过设置票数上限保证不会出现过大的票数差距。”上述的两个方法不失为举办方尽可能保证公平性的两个好办法,那么还有没有从投票者角度出发的办法呢?在和专家老师采访过后,我们又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1、主办方在投票网页上对参赛选手或作品附上详细准确的描述,最好要求全部浏览(或浏览部分)后才可投票;2、限制社交软件上的转发次数,转发时可将“选xx号”等作为敏感词屏蔽掉;3、对投票人员进行针对性选择,实名制身份认证可能有些困难,不过可以考虑只限制校园网用户投票;4、加入必答的主观题如投票理由等,统计时可根据主观题的回答大略判断投票是否合格。
以上建议的宗旨都是通过限制投票次数以提高投票质量,宁缺毋滥。当然,更希望我们大家从自身做起,维护线上投票的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