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下午2时30分,由开云网页版和经济学院的共6位同学组成的山东大学“毓徽”调研团队召开了首次团队成员会议,会议由队长张政主持,全体成员参与了本次会议。
会议伊始,张政先向队员们介绍了调研活动的行程安排并简要地介绍了调研活动的内容及注意事项,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将以安徽西递、宏村等地为目的地,探寻皖南古村落的民俗文化与徽派建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通过观察、采访等方法找到古村落现今存续与发展的瓶颈,并提出相关建议与措施。通过介绍,队员们对调研活动的总体流程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紧接着,张政组织队员轮流发言,每个队员都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对于本次调研活动的看法以及一些建议。通过交流,队员们不仅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也明确了本次调研活动的意义以及自己在整个团队中的定位与作用。在队员们的发言结束后张政进行了简短的总结,他再次强调了本次调研活动的价值与活动中要注意的重要事项,队员们认真倾听并表示了赞同。

最后,张政组织队员们观看了学院下发的关于社会实践的组织与安全防范的视频,队员们认真观看,并将要点认真记录下来。在视频末尾,队员们都发表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观看视频后的收获。通过对视频的学习,队员们不仅增强了对于调研活动的组织开展流程的了解,也增强了对于成功举办本次调研活动的信心。
16日上午,山东大学开云网页版2019年暑期实践“毓徽”调研团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参观宏村,对宏村文化背景、建筑特点和景点的整体布局进行基本了解。
早上八点,调研团成员和导游在村口大树处会面。首先,导游向成员们简单介绍了宏村的历史背景。导游表示,根据宏村汪氏宗族谱的记载,宏村汪姓是春秋战国时期山东鲁成公次子颖川侯的子孙。汪氏宗族几经流徙而至“雷岗之阳”,初时建楼房 4 幢共计房屋 13 间,“取扩而成太乙像”故定名曰“弘村”,后来为避“弘历”帝讳而更名宏村。

随后,调研团跟着导游的脚步,调研团自西向东游览了双溪映碧、大树参天的村外美景;青山环绕、植被茂密的村边秀色;乐叙堂、承志堂、南湖书院共筑的村内人居艺术。被青苔和水源点缀的小巷在三回九转间,在祥和之光中,别具一格。在游览的过程中,导游细心讲解,向成员们介绍了宏村建筑特别的儒商文化色彩。如,用青石镂空制成的树叶形状的窗户往下飘的形状,表示主人落叶归根;深窄巷中一户人家门前留一块方便行人的空地,称“退一步海阔天空”。
同时导游透露,在历史变迁和岁月蚕食中,古村落原始风貌破损较为严重,之所以目前呈现在成员们眼前的宏村古镇拥有高度完整性,是得益于政府近年的政策支持、公益组织捐助、村民对自有产权建筑物改造修缮等来自各方的努力。
宏村古村落是古徽州文化的遗存和延续,既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亦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今天的参观,调研团成员在触摸宏村文化底蕴的同时,对宏村的建筑风格和各景点布局概况有了基本的认识,为接下来对宏村各方面的深入探究打下良好基础。

7月17日,经过前段时间的走访调研,山东大学开云网页版毓徽调研团的同学们来到了之前预设好的地点进行徽州饮食专项调研。为此,调研团成员分别对于当地居民、地方小吃店主以及餐馆老板进行了相关采访。
早八时,调研团首先采访了所居住民宿的主人。民宿主人表示,徽州菜肴讲究鲜美的特点,注重色与味,重油、重色、重火功,而且选料考究,多以时蔬为主。此外,民宿店主还着重推荐了几道具有徽菜特色的菜品:臭鳜鱼、刀板香、毛豆腐等。
根据当地居民推荐,调研团又来到了宏村中心大树旁方鑫玉毛豆腐店铺。该店铺为《舌尖上的中国》央视拍摄点,店铺里的电视正播放着对于毛豆腐的相关介绍,毛豆腐是通过以人工发酵法,使豆腐表面生长出一层白色茸毛,多通过煎的方式来烹饪,味道鲜美。店主颇为骄傲地向调研团成员展示了胡锦涛先生在走访宏村时留下的影像资料。

午十一时,调研团到达了月沼附近的一家具有鲜明徽州特色的餐馆——添灯食堂。据店主介绍,徽菜风味多样,包含皖南、沿江、沿淮三种地方菜肴的特色。皖南以徽州地区的菜肴为代表,是徽菜的主流与渊源。其主要特点是善于保持原料的本味、真味,口感以咸、鲜、香为主,放糖不觉其甜。除此之外,家家户户都储存有笋干、火腿等,添加入菜肴之中增加独特的徽州风味。

通过这次调研,调研团的成员体会到了当地居民善用自然资源的智慧,也感受到了在独特环境中形成的徽州文化的特殊魅力,而此类的文化学习、宣传与保护也是调研团此次社会实践的出发点之一。文化保护宣传,依旧在路上。
为响应重视“文化自信”的号召与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7月19日,山东大学2019年暑期实践“毓徽”调研团深入宏村宗祠,探访皖南古村落宗族文化与历史。
在当地讲解员游的带领下,调研团成员们首先来到了位于月沼旁的汪氏宗祠,也即宏村当地规模最大的宗族祭祀场所。走进汪氏宗祠,团队成员们都惊叹于精巧又恢弘的建筑格局。整个建筑平面呈"凸"字形,正厅七开间,中有天井,前有围廊,门旁有抱鼓石,作为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汪氏宗祠的镂刻精细,无一不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正厅中间挂着三幅汪氏祖先画像,处处都彰显着宗族的秩序与礼法。在正厅左侧,有一幅女性的画像吸引了团队成员。众所周知,古代中国一直处于父系氏族社会的状态,而在宗祠正厅悬挂一副女性画像是及其少见的。经过询问讲解员,团队得知这位女性乃明朝宏村一位族长汪辛的夫人——胡重,也正是这位胡重娘,曾协助丈夫打理宗族大小事务,并在幕后统筹完成宏村“牛形村庄”的水利设计,造福后人。于是宏村汪氏子孙后来为感恩,便将她的画像与“巾帼丈夫”的牌匾一同供奉在祠堂中。调研团成员们认真聆听讲解,沉浸在宏村的历史云烟中,并互相交流。
离开汪氏宗祠后,团队一行拜访了几户世代居住在宏村的当地家庭,表明了来意并进行了简单的访问。许多当地人仍不改乡音,讲着一口地道的黟县方言。通过几小时的采访,我们发现宏村人颇喜欢用叠词来修饰,经常串用成语与习语,讲起来朗朗上口,虽然对外地的成员们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别具一番徽州韵味。
随后,调研团成员们来到树人堂拜访第五代孙汪森强老先生。汪老先生是四十年代生人,经历了上学、种田、经商、写作的人生四部曲,曾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有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论文数篇,先后出版了《水脉宏村》《古村有梦》等书。老先生在如今在树人堂正厅一角搭起一张桌子,一边写作售书,一边向游客介绍树人堂的前世今生。团队成员与汪老先生进行了关于宏村历史与现状的交流,老先生对我们探访保护古村落文化的初衷表示了充分的肯定,也为我们的调研之旅表达了祝福。
通过一天的寻访,山东大学 “毓徽”调研团的成员们对宏村的宗族文化与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领悟,也一直在被宏村氏族悠远绵长的文化传承所触动。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赋予我们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坚持走文化自信的道路,是早日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
文/邵家琪、朱逸娴、张政
图/汪庭月、朱逸娴